您現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歷史知識點 > 中國近代史
一、教育--1898年戊戌維新期間,光緒帝頒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辦學宗旨:以人為本課程內容:中西結合 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北京大學 意義:其辦學思想和辦學原
2018-05-17
背景(原因):1.袁世凱賣國獨裁破壞共和(政治)2.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和國(經濟,根本原因)3.民主共和思想與尊孔復古舊思想產生激烈碰撞,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知識分子認為必須
2018-05-17
一、孫中山建立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1894年11月,檀香山口號:振興中華(只推翻滿清統治,挽救民族危機) 2.在中國是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眾政府的主張 3.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
2018-05-17
一.公車上書(1895年春)失敗 導火線:《馬關條約》的簽訂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影響: 公車上書 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P32 二.維新派政治團體的形成:強學會的建立維新變法思想:西方進化思想 維新變法宣傳
2018-05-17
一.洋務運動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擺脫困境,富國強兵。洋務運動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二.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 洋務運動內容:前期以 自強 為口號①購買外
2018-05-17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國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直接原因:英國的無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侵略者: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標志事件:英軍炮轟廣州 結果
2018-05-17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6月25日)影響:虎門銷煙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民族英雄:林則徐 原因:鴉片的輸入,嚴重傷害中國人身心健康,使軍隊喪失戰斗力,大量白銀外流造成財政危機,嚴重威脅清王朝統治
2018-05-17
政治、經濟、思想 近代中國 11、近代列強侵華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軍事侵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②政治侵略:通過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
2018-05-09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著封建剝削制度。 《南京
2018-05-09
16、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領導工人運動
2018-05-09
1、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在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運動的意義是: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斗爭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2、鴉片
2018-05-09
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掌握有關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做出明確的闡釋。 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面對中國人在西方列強侵略面前所表現出的渾渾噩噩、萎靡不
2018-05-05
晚清文學總集。阿英編。包括《鴉片戰爭文學集》《中法戰爭文學集》《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庚子事變文學集》與《反美華工禁約文學集》五種。初稿成於1937年。1948年﹐北新書局將《中法戰爭文學集》與《中日戰爭文
2018-05-05
1.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開始淪為 鴉片戰爭結束以后,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這一系
2018-05-05
序號 義和團運動匯總 1 義和團運動簡介 2 義和團運動之庚子事變 3 義和團運動之向十一國宣戰和八國聯軍 4 義和團運動之東南互保與辛丑條約 5 義和團運動之各地屠殺基督徒事件 6 義和團運動之影響 7 義和團運動之愚
2018-05-05
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義和團運動的另一原因是清廷的權力斗爭。唐德剛將義和團比喻為紅衛兵,而將剛毅比作林彪,惇親王載濂、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莊親王載勛四兄弟比作四人幫。載氏四兄弟、剛毅及其一幫扶助義和
2018-05-05
哲學家唐君毅認為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民間道教與西方基督教之間的宗教戰爭。他說: 與近代中國文化問題,及西方經濟、政治、宗教之力量之傳入,密切相關之大事件,一為太平天國之亂,一為義和團之變。如果要在中國史上
2018-05-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觀點認為,義和團運動標志著近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濫觴。歐弗萊區在《列強對華財政控制》一文中論證義和團運動時說: 關于它興起的原因,勞頓引證了義和團領袖于
2018-05-05
義和團的行為除了殺害無辜的外國人外、也直接造成許多無辜的中國人(數量遠超過洋人及教民)受害,而且針對對象從光緒帝(所謂一龍)、李鴻章、奕匡(所謂二虎)、京官大臣(所謂十三羊,或謂三百羊,宣稱京官除十
2018-05-05
在中國公眾看來,清朝皇室在事件中行徑愚眛,在聯軍勢力前倍受羞辱,一再顯示了清政府的昏庸、腐敗與無能,其統治威信大幅下降。東南各省總督在事件中違抗中央命令,事后沒有受罰反而得到褒獎。各地方開始被容許出
2018-05-05
義和團事件中,全國各省,主要是華北的直隸、山西,以及內蒙古和東北,普遍發生針對外國人甚至中國基督徒的大規模集體屠殺事件。以下傷亡情況和死亡數字大都根據教會人士的統計,中國官方未有正式史料證實: 據統計
2018-05-05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骙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借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
2018-05-05
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KlemensFreiherrvonKetteler)代表各國前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由于克林德曾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釀成戰爭的導火線。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
2018-05-05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交戰場面1899年冬,山東肥城發生英國圣公會傳教士卜克斯被殺案件,在西方各國連續抗議后,毓賢被清廷免職。新任巡撫袁世凱帶領北洋新軍在山東大力鎮壓義和團。毓賢離職后到北京覲見慈禧太后,向
2018-05-05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或貶稱為 拳匪 、 拳亂 、 庚子拳亂 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 扶清滅洋 為口號,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在義和
2018-05-05
《辛丑條約》是列強加給中國的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勒索了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國軍隊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設置特殊性質的使館區,以武力為
2018-05-05
(1)政治上:社會性質進一步變化,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深化。半封建性表現在資本輸出進一步沖擊舊的經濟體制,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半殖民地性表現在,列強加強對中國的統治,清政府極其后的北洋軍閥成為
2018-05-05
(1)經濟侵略方式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如甲午中日戰爭后的巨額貸款、奪路權礦權、開設工廠等顯示了這一特點。 (2)帝國主義侵略方式由政治瓜分變為 以華治華 。清政府首先成為列強在華的統治工具。辛
2018-05-05
社會背景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隨著電氣時代的到來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的過度,資本輸出在經濟侵略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更迫切,列強加緊瓜分世界的同時,也更
2018-05-05
統治特征 1.對外妥協,主權淪喪,中國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也最終成為 洋人的朝廷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列強先后對中國發動了五次侵略戰爭,清政府一味妥協退讓,被迫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至1901年
2018-05-05
西方列強侵華是他們對外推行殖民主義的結果,是其開辟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說,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亦是列強以資本主義方式征服、改造世界的過程。按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極其矛盾
2018-05-05
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層次的。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消極的代表中國的沉淪,積極的表示中國的崛起。首先,在社會
2018-05-05
近代以來,外國資本主義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發動戰爭、強占領土、迫簽條約、開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關稅、壟斷航運以及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等多種方式,對中國從政治上加強控制,經濟上大肆掠奪
2018-05-05
含義: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
2018-05-05
1.晚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的關系 晚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的關系經歷了由 閉關自守 --對抗--暫時和好--再對抗--完全屈服的過程。 雅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的是 閉關鎖國 政策,盲目排外,虛驕自大。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其失敗,
2018-05-05
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西方列強在共同侵華的過程中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表現出較為復雜的利害關系。 甲午戰爭前以勾結為主,爭奪為輔。原因有二:一是打開中國大門,占領中國市場,是
2018-05-05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m.whxmylg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