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5-05 21:39:52
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層次的。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消極的代表中國的沉淪,積極的表示中國的崛起。首先,在社會性質上,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又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態中擺脫出來,成為享有完全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其次,在社會矛盾上,從原來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前一矛盾成為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義"一方不僅有地主階級,還有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和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人民大眾"不僅有農民階級,還有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三個階級都擔負著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第三,在革命性質和任務上,中國革命從舊式的農民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第四,在階級結構上,從原來單一的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結構變為多個階級并存的復合結構,階級關系更加復雜化。第五,在經濟結構上,由原來的自然經濟占主導發展為半封建與半資本主義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第六,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從原來獨立自主的世界大國淪落為屢戰屢敗、任人宰割的東方弱國。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外交上也備受列強欺凌,巴黎和會將中國山東主權轉讓給日本就是明顯的例證。第七,外交和國防觀念逐步更新。外交上從原來的閉關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轉變為中外平等交往,國防觀念也發生了由重陸輕海到海陸并舉的轉換。鴉片戰爭之前的很長時期內,歷代封建王朝只注意邊防,防范周邊以游牧為生的少數民族對中原以農耕為生的漢族的侵擾,對東南部的大海依為天然屏障,很長時期內未加設防。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主要從海上入侵,清朝海防薄弱,水師裝備陳舊簡陋,根本無法與船堅炮利的列強匹敵。中法戰爭中,陸戰取勝,海戰失利,法艦得以橫行海上,封鎖臺灣,對中國構成很大威脅。此后,清政府加快海防建設,體現了由忽視到重視海防建設的變化。第八,思想文化發生了巨大變遷。由"天朝上國"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觀念轉變為向西方學習,承認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性;由單純學習西方的生產技術到全面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傳統文化在滌蕩中得到發展,逐步向近代化轉型。第九,政治制度發生了巨變。由原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到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由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一黨專政到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人民民主專政。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