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范文:居家不可無竹 竹,是禾本科的一個分支,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又稱竹類或竹子。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樹。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 為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種類的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善待老虎 老虎,在人類看來,老虎長得兇猛可怕,但它們卻是我國的重點保護對象,如果販賣或殺死老虎的話,會判處死刑。 它們的身型巨大,體長約119-290cm,亞種當中體型以東北虎為最,而蘇門答臘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桂圓 大家都常吃桂圓,但你們了解它么?那就讓我為大家作個介紹吧! 桂圓在小芽的時候僅有兩三片葉子組成,需要幾年才能長成大樹。樹的葉子是長卵形的。樹木即蔥郁又茂盛,簡直是蒼翠欲滴。它高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臺風天 暴風雨前的寧靜。 每年夏、秋之際,總是在烈日之下想像狂風大起的滋味,而等到氣象播報員滔滔不絕地說著又有個 風暴 即將襲捲這個南方時,人們又得在超市里用泡麵或雜糧塞滿自己的購物袋,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秋天的美麗 秋天,一個金色美好的季節,它帶走的不僅僅是酷暑,也為大地換上了別具一格的新裝。我對秋天印象最深的不是一望無際的豐收稻田,也不是果實累累的果園,而是那最平凡不過的樹葉了。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春天三部 春的魅力,是歷經冬季后充滿生機的美麗。世界不可能永遠是春天,但心中的春天卻可以是永恒的。 前言 在春天 像輕柔的絲綢從皮膚間滑過,觸動著每一根汗毛,送來些許愜意 這,就是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我最喜歡美麗的四季 我最喜歡四季了!我喜歡她什么呢?我喜歡春天的鶯歌燕語,我喜歡夏天的多姿多彩,我喜歡秋天的果實累累,我喜歡冬天的雪花飄舞。 春天,樹木長出了嫩綠的枝葉,小草悄悄地從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長坪溝 夏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也是一個出外郊游的好季節,選了一個艷陽高照的好天氣,背著露營的行囊,帶著好心情,我們向位于四姑娘山長坪溝的木騾子走去。 天,是那樣湛藍。樹,是那樣青翠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家鄉的噴泉,我愛你 我的家鄉在大竹,那里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我愛家鄉的山,那里的山,樹木林立、色彩繽紛、芳香迷人。 我愛家鄉的水,那里的水,清澈潔凈。有歡樂活潑的小溪,有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家鄉的四季小河 我的家鄉是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風水寶地。小河,聽起來很熟悉,這是個常見的景物,可我最愛的是家鄉的小河。 在我們那兒樹是很常見的,小河卻不是很多。所以我特別喜歡小河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忘不了的同學情 感謝老師給了我一個重新審視同學情的機會。面對這個命題,我想說,在我的眼里,同學情并不是在他人面前的吹捧和奉承,我認為,真正的同學情應該是很 另類 的,例如,同學之間的競爭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青春趣事之校運會 兩年一度的校運會終于到了,我和一些熱愛運動的同學們再激動不過了,因為,在賽場上,不但可以讓自己得到提升,還可以讓自己得到榮譽,讓班級得到榮譽。 我報名參加了60米短跑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一幅畫的祝福 向晚的余暉,流瀉一地的金黃,我手持畫筆,在潔白的圖畫紙上勾勒出兩個放學回家的身影,映著橘黃的夕陽,兩個女孩手牽著手,聊著一天上學的趣事,快樂的笑聲在孤寂的水泥叢林中顯得格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赤壁一日游 眨眼的功夫,兩個月的假期就過去了。暑假里有件事情,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有一種膽戰心驚的感覺。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學校的幾個老師隨旅游團一起去永泰縣赤壁景區游玩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那一幕,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我曾經對清潔工沒有一點點好感,也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不好好學習,沒文化,總是與垃圾打交道,臟兮兮的身上也沒有什么好味道。所以,每當我見到他們,都會鄙視遠離。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小小的我們 不知曾幾何時已離不開耳機,即使是在霓虹密布的大街角落,也是那樣戴著,于是便迫不及待的與世隔絕般去找另一個世界,去尋另一縷情愫了。 回憶像個說書的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 是的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一個樸實的清潔工_清潔工并不平凡 她,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但她長行慈眉善目。她,是一個穿著樸素,貧窮的人,但好和藹可親。她的職業十分不起眼,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但是她十分善良,不愿與人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外婆的魔法_我的外婆 我想擁抱的是我熱情的外婆。她的身上留下了許多和我一起度過的足跡;她的手,有某種讓人感到安心、溫暖;她的心,總是很熱心、熱情,在她的身上,有令人大開眼界的感情。 外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你是我生命中的陽光_感恩老師 每個人都曾有不順利或難破的困境。那是誰帶著這些人走過傷心難過和低潮呢?也許是聆聽你心事的朋友,無時無刻陪伴你的家人,又或者是教導你豐富知識的老師。他們象是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_我的爸爸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黑暗。這是爸爸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 題記 那個周末,我沮喪地坐在家中,望著窗外的天空,心里很不舒服。手中緊握著的試卷泄露出我小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守望善良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題記 抬頭,望著,那蒼穹中的姣姣明月依舊明朗,仍是湛然,陰晴圓缺的往復,悲歡離合的情絲,安寧的俯視著世間萬物。或喜,或悲,或善,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守望善良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題記 抬頭,望著,那蒼穹中的姣姣明月依舊明朗,仍是湛然,陰晴圓缺的往復,悲歡離合的情絲,安寧的俯視著世間萬物。或喜,或悲,或善,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再長久的人生,不也就只是,只是那回首的一瞬間嗎? 題記 江南五月的美,是斜風細雨氤氳蒙蒙的美。院外,一抹青綠鋪在石板上,當雨又綿綿下起時,思念又如流水般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致初三的自己_給自己的一封信 初三的你: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不斷地告誡我們,成績僅代表過去,即使是前一秒,此刻也已成為了歷史。無論從前一個人是多么的優秀,或是多么的失敗,每一刻都可以作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拾荒的老人 每個人都有著迥乎不同的故事,或驚險刺激,或平凡自然,漫漫人生中充斥著酸甜苦辣,也算是各有千秋吧! 生命是最美好的東西,可殘酷的現實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不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君子坦蕩蕩_做一個坦蕩的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句話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但是在這人世紅塵里早就難得尋到這樣的人了。 我不是一個坦蕩的人,我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別樣的一天 什么?你們居然這樣對我,我不干。 啪 的一聲,我手在桌子上使勁一震,發出沉悶的響聲,這仿佛一個導火索,爸爸媽媽頓時跳起來,數落起我,我也毫不示弱,反唇相譏。剎那間,整個屋子都
2017-09-03
初三作文范文:我心目中的孔子 先賢孔子,早在春秋的禮樂聲與戰火中逝去,但人們對他的追思,卻是不可斷絕的。 街頭、巷尾、文廟、學校,孔子像無處不在。我們看到的 孔子 ,身姿高大,氣派威嚴,有圣人的氣質
2017-09-03
今天老師說,清明放假三天。我問爸爸,清明為什么放假呢? 清明前兩天叫寒食節,這里有個傳說,你可以上網查查。寒食節要吃素食不生火做飯,我們現在的清明節是祭奠先人緬懷他們的遺志 。爸爸說。 噢,是這樣呀,那
2017-03-2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搖指杏花村。 天陰沉沉的,淅淅瀝瀝的小雨,如絲如縷路飄落在大地上,織起一張無涯的綠茸茸的大地上,織起一張無涯的綠茸茸的大地毯,整個大地一片綠意,墳墓
2017-03-22
中國有一句古話: 少時不讀書,老來空白首 ,世間萬物,皆是身外之物,唯有書才能夠洗滌你的靈魂;熾熱你的激情,充實你的人生。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只有多讀書,才能了解每本書的精華,學習重要的知識,才能
2015-11-13
在我們的青春歲月中,如果要找一種顏色代表它的旋律,那毫無疑問是茁壯成長中的新綠。 雨后,漫步在清爽怡人的小路,看著一個個剛剛抽出新綠的嫩芽苞,放眼一片新綠,如詩如畫的草坪,讓人眼里心中盡是活力的綠色。
2015-11-13
說起來你們或許不信,我有一位好老師,它就是一棵曾經被折斷了莖干的葡萄樹。 還是讓我講講我的這位好老師的故事吧。 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爸媽出去干活了,我做完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后無事可干,就叫來了幾個好
2015-11-13
時間兜兜轉轉,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的夜里,風有些微涼。 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可以說 萬徑人蹤滅 ,驛路邊的房子稀稀疏疏,只有幾家還亮著燈火,泛著豆黃的微光。 一間窄仄的驛站臥房里,蘇軾獨坐在床上,床邊落
2015-11-13
翻書的時候,一片銀杏葉悄然滑落,我彎腰拾起,驚覺,這是畢業時同桌送給我的,背面寫著 珍重朋友 。不記得當時是否有種想哭的沖動,只是現在枯黃的葉片上,早已是滴滴淚痕。 望著這片枯黃的銀杏葉,眼前浮現出同桌
2015-11-13
飄飛滿天的春詩,趕走我們的憂慮,用暖暖的陽光使我們聆聽快樂的聲響;飄飛滿天的春歌,留住我們的歡笑,用動人的旋律使我蕩漾悅耳的幸福。 傍晚,風吹過陽臺,留下細細的芳香,留下甜甜的味道,留下暖暖的親吻。春
2015-11-13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m.whxmylg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