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5-30 13:20:01
(三)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課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然后,作者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為游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一、指出加線的詞的含義
1、是日更定是:這。定:完了,結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爐火拿:撐,劃。毳:鳥的細毛
3、霧淞沆碭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還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強:痛快。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譯句子
1、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譯文:(我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譯文: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
3、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譯文:不要說相公癡迷,還有比相公更癡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譯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譯文:在湖中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
三、回答問題
1、文中具體描寫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文中敘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作者喜悅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3、“余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的“強”和“拉”表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強”表現作者的喜悅豪爽心情;“拉”表現客喜悅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癡迷山水之樂的稱贊,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四、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后,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