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5-30 13:16:11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課文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悅之情。“念無與為樂者”,“念”由“行”轉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情也顯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許在想:究竟與誰一起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中,誰又能與我共同賞月呢?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是作者“念”的結果,下筆十分輕淡,實則意味深長。“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該是如何一種心情!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一、解釋加橫線詞的含義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念:考慮、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
5、月色入戶戶:窗戶
6、欣然起行欣然:高興地
二、翻譯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譯文: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相與步于中庭。譯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
三、回答以下問題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6、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能體現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與步于中庭__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①唯張懷民可以同樂②關系親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
“閑人”可指閑來無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蘇軾被貶后失意落寞之情;“閑人”又可指有閑情逸致的人,自此我們又可看出蘇軾不以被貶為意,仍舊有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情懷。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體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闊大胸襟。
9、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四、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