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4-22 22:32:36
甲午后至五四前
[總體特征]
由傳統農業社會逐步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中國近代化全面展開。具體而言:
(1)政治領域: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先后發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開始啟動,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結束、中華民國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2)經濟領域:產生于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兩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第一次是甲午戰爭后的“初步發展”,第二次是一戰期間的“短暫的春天”;在列強侵略和近代工業的沖擊下,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領域:先進的中國人在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中,由政治領域逐步轉向思想文化領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和科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邁向近代化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而且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史家爭鳴]
中國近代化的“沖擊—反應”模式。費正清教授主張“當時西方是19世紀及20世紀震撼全球的技術進步及其他種種進步的搖籃和發明者,因而西方能夠從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國由于自身獨特的傳統,則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實現近代化”。由此可見,西方的沖擊是影響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提醒]
1.推動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轉型的動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嚴重的民族危機,一個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兩大訴求,第一是民族獨立,第二是民主富強。
2.甲午戰爭后至五四運動前,中國的社會轉型本質上是向近代化邁進,具體表現為:政治上體現為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體現為工業化、市場化;思想上體現為理性化、科學化;社會生活上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3.甲午戰爭后至五四運動前中國歷史舞臺的主角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在政治上發動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經濟上掀起實業救國浪潮;思想上發動新文化運動,這些活動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這一時期雖然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已經孕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可以說這一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