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23 16:43:40
31.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32.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3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34. 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3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3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37.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麻煩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
38.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
——《孟子》
譯: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9.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
譯:人的毛病,在于喜歡教導別人,做別人的老師。喜歡教導別人的人,又往往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確,一副高高在上的氣魄。
40.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