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9 23:15:27
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發明造紙術:由于甲骨文、青銅器、竹簡、絹帛等書寫材料存在分量很重、價格昂貴、不便于保存等局限。西漢時期我國發明了造紙術,人們掌握造紙的基本方法。
2、蔡倫改進造紙術
(1)內容: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生產出的紙(蔡侯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紙的質量大為提高。文字載體從用竹帛演變為紙張。
(2)影響: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攜帶,制作原料易獲得,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降低了造紙的成本,使得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中國的造紙術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傳播和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為印刷術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都江堰、造紙術等科技成就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堅持不懈地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古代勞動人民充滿智慧和創造力。
二、醫學——張仲景與華佗
1、醫圣張仲景:東漢末年的名醫,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
2、神醫華佗:東漢末年的名醫,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藥治病,而且能夠實施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創編模仿禽獸動作的體操“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
3、精神品質:不畏艱難、勇于創新、大膽嘗試的科學精神。
三、數學成就:最晚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著作。
四、農業成就:秦漢時期農學代表著作《氾勝之書》。國家也頒布統一的歷法,從來指導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
五、司馬遷與《史記》
1、作者: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被后人譽為“史界太祖,中國通史之創造者”。個人精神:堅毅頑強、忍辱負重、嚴謹修史的精神。
2、體例:《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3、內容: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記錄了古代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
4、價值:《史記》對我國史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名人名言: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②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6、班固與《漢書》:東漢時期,班固等人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六、道教與佛教
1、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我國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道教名山:青城山、武當山等。代表形象:“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城隍”“土地公”。
2、佛教: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他兩大宗教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張騫通西域后(西漢末年),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名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代表形象:如來佛、觀世音、阿彌陀佛等。俗語:“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詞語:“三生有幸”“皆大歡喜”“世界”等。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