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上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2-25 12:59:25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2025年中考作文素材:讓觀眾相信"幻想"的世界,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讓觀眾相信"幻想"的世界
--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導演烏爾善如是說
"我希望通過《封神三部曲》讓外國觀眾更了解中國人的心理世界。"2023年暑期,由烏爾善執導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成為暑期檔"黑馬",斬獲26.34億元的票房成績。
時隔一年半,《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于1月29日大年初一與觀眾見面,影片接續上部情節,講述姜子牙(黃渤飾)和姬發(于適飾)堅守西岐,鄧嬋玉(那爾那茜飾)、聞仲(吳興國飾)率魔家四將等殷商大軍前來征伐,繼續爭奪"封神榜"。
近日,該片導演烏爾善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解讀《封神第二部》新增角色及人物關系,分享幕后制作技術和影片傳達的文化價值。
導演烏爾善
"保留《封神演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環球時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新出場的角色是如何選擇的?
烏爾善: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甄選角色,把《封神演義》里最有代表性、性格設定和情感關系最有特點的人物保留下來。比如《封神第二部》出場的聞仲,他雖然站在反派陣營,但又有正面的立場,命運很有悲劇色彩,何況他的造型很酷,腦袋上還有第三只"眼睛"。
魔家四將,是咱們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經常出現在寺廟當中的傳統造像,中國的神話史詩電影里一定要有他們。鄧嬋玉是東征西戰的將軍,像評書或古典小說里經常有穆桂英、梁紅玉、樊梨花,這些有力量的女性角色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那爾那茜來封神演藝訓練營當助教時,我覺得她的形象太特別了,英氣十足,于是我說服她去試鏡。她的訓練強度很大,我想真正的鄧嬋玉也是這樣,從小訓練"弓馬騎射",成為最拔尖的戰士,大家都把她尊為領袖,視她為帶兵打仗的先鋒。
環球時報:主要人物姬發在第二部有哪些成長?姬發和鄧嬋玉是怎樣的關系?
烏爾善:《封神第一部》中,姬發發現商王殷壽的虛偽面貌,選擇反抗強權、追隨正義,回到家鄉西岐。可選擇了善良正義之后,你有沒有能力去守護它?這是第二部提出的新主題。姬發雖然是英勇的武士,但他還不是一位成熟的領袖,當家園陷入戰爭危機時,他要脫離"小我",更開闊地思考問題,才能成為真正的西岐之主。
姬發和鄧嬋玉有價值觀的碰撞。鄧嬋玉征伐西岐并不只是為了殷商,而是為了繼承先父遺志,為鄧家贏得榮耀。她內心始終堅守軍人的原則,想用最快的方式抓住姬發、結束戰爭,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姬發則一直堅守善良的底線,他并不想殺死鄧嬋玉,姬發那句"我為了活人而戰。而你呢?你為死人而戰。"也讓鄧嬋玉重新反思戰爭的意義。
聞仲身負屠城的命令到法壇時,姬發面臨著艱難抉擇:破陣,殷商所有將士全死;不破陣,西岐居民全死,兩邊都是鮮活的生命。就在這關鍵時刻,鄧嬋玉幫他做出決定--屠殺百姓的士兵已經站在了邪惡的一面,西岐的百姓要活下去。雖然殘酷,但這是姬發身為軍事領袖必須要做的決策,鄧嬋玉助他實現一次成長。
我很喜歡這一組人物關系,他們棋逢對手,有強者之間的惺惺相惜,在交鋒中互相影響,最終都反思了自己的誤區,做出符合價值觀的選擇,守護自己內心的信念。
"很幸運趕上了新技術"
環球時報:影片如何在畫面上體現"中式美學"?
烏爾善:片中選用的元素必須來自中國經典文化,這是我一直堅持的原則。《封神第一部》里從盔甲到建筑裝飾大量運用了殷商青銅器的美學元素,人物造型方面參考永樂宮壁畫中傳統造像的審美,服裝、發型、頭飾顯得十分飄逸,昆侖的部分還用到像《千里江山圖》那樣金色背景、青綠山水的風格。
《封神第二部》里的幻想角色如魔家四將,造型源自唐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墨麒麟、雷震子的形象來源于元、明時期的寺廟彩塑壁畫。找到原型之后,下一步就得想辦法把它生物化,讓觀眾相信這種綠色的、身高兩米五還帶翅膀的生物體會出現在真實場景里。這就要調動電影技術,把幻想的世界逼真地呈現在大銀幕上。
環球時報:殷郊"三頭六臂"法相的形象靈感來源于何?技術上是如何實現的?
烏爾善:在民間傳說里,殷郊有三頭六臂,藍色的皮膚、赤紅的頭發,長著猙獰的獠牙,充滿中國神話風格。我在電影中用到了這個形象,但不僅僅是因為造型很酷、視效很炫,我們還從戲劇和心理學角度找到依據。
殷郊(陳牧馳飾)本是商王的繼承人,卻被父親所殺,他內心憤怒、悲哀,可他又一直想成為好兒子。于是我們就把"三頭"設定為殷郊三重心理的投影,視覺上亦真亦幻,充滿燃燒的能量。他可以正常說話,同時有壓制不住的憤怒和暴力沖動,悲哀的一面又像個哭泣的孩子,這都是他心理狀態的外化。
殷郊的形象用到了2023年才出現的"體積捕捉"技術,目前全世界只有洛杉磯有一臺機器。我們在那里花費了兩周時間,用150臺攝影機記錄演員各種情緒下的表演,把捕捉到的表演貼到數字模型上,再用數字技術補充紅頭發、巨人般的身體等造型細節。這是第一次在中國電影里用到這項技術,我運氣還挺好的,希望觀眾也能有新鮮感。
"讓外國觀眾了解中國人的心理世界"
環球時報:希望通過《封神三部曲》傳遞怎樣的文化價值?
烏爾善:"神話史詩"這種類型本身就特別有文化意義,因為神話可以充滿想象力,但史詩必須要觸及深層主題。像"封神"這樣綿延3000年的神話故事,它一定投射了我們中國人的共同心理和價值標準,我想家庭和成長就是其中之一。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獨特,它不僅指我們有很多親戚、過年一起吃個飯,我更希望探討家庭關系給我們帶來的深層影響。
所以《封神三部曲》從兩代人的關系講起,《封神第二部》講述主角們離開父輩獨立面對巨大挑戰時,如何讓自己變成熟;《封神第三部》中主角們則更有智慧和勇氣,去建立心中美好的世界。這個歷程和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是一致的,它是我們心靈成長階段的隱喻。
改編劇本時,我看了很多神話故事,中國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很久以前就出現了,盡管大家接受神話故事里的各路神仙,但我們相信的還是人,認為人的行動會改變一切、善與惡都在于人的抉擇。就像"封神榜"雖然法力很強,但關鍵還是在于誰去運用它。我希望通過《封神三部曲》讓外國觀眾更了解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與情感價值。
環球時報:為什么稱觀眾為"榮譽出品人"?《封神第二部》海外上映后有宣傳計劃嗎?
烏爾善:稱呼"榮譽出品人"既出于情感也出于現實。如果《封神第一部》沒有得到這6000多萬名觀眾支持,我們很難完成《封神第二部》的后期制作,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回饋觀眾。我們前段時間做了映前活動,去和觀眾見面、道謝,再相約看《封神第二部》,這種情感關系挺寶貴的。
另外,《封神第一部》路演時我聽到很多觀眾的建議,再回看六七年前拍攝的內容,自己也產生了新的想法和要求,于是在2024年1月份又進行了為期4周的補拍。
今年春節,《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在全球超1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上映,我們特別希望能做全球路演,可惜時間上來不及。在春節期間把中國神話故事帶到海外,與全球華人共享經典故事,把中國神話講給世界聽,這很有意義,希望大家能喜歡這部電影。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