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8-22 23:57:29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說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與韓琦一起鎮守陜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里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是啊!“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抒發了有志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富強,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奮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勵了無數的人為國捐軀。
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兇多吉少,考慮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他在《指南錄后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斗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煙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斗爭,以鮮血染紅紅旗,目的是“天下之樂”。斗爭的幸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
要“后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只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說過,要成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時,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創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