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8-11 16:42:17
未識三毛,先聞其書。
不久之前我在網上看見過這樣一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依稀記得評論區最高贊的回答是,女生一定要讀三毛的書。因此在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它。
《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的故事,即便那里文明層次低下,生活環境不堪,他們也能自得其樂,找到人性的光芒,用美的眼睛去發現那些簡單而純樸的快樂。在看到第二章的時候,我忍不住上網搜索,想要弄清楚這到底是一本小說還是作者的寫實錄,因為主人公其中的一些言行讓我忍不住提出疑問,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嗎?
在第一章結婚記中,荷西曾這樣說“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卻是很好的,打架吵架都可能發生,不過我們還是要結婚”這是我“眼見”世上存在的符合我對愛情認知的一段感情,但我知道這很難得。所謂契合的靈魂,是每一件事,彼此都能想在一處,玩在一處,不管結果是糟糕還是圓滿,都能自得其樂。這樣的愛情觀我只在網絡上看到過,可是在生活中卻鮮少見到。
人們往往因為一個小習慣的不適配而對另一半做出的否定的評價,似乎如果沒有百分百適配就無法進入關系的更深一步,盡管我們曾認為是最重要的標準已然達標。似乎每個人都希望另一半是百分百符合自己心意的,而荷西說:“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要不然不結婚,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要娶你呢”……
另一處令我影響深刻的,是三毛對于撒哈拉莫名的歸屬感。對于從未到過的撒哈拉她說“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奇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撒哈拉沙漠,在我內心的深處,多年來是我夢里的情人啊!”很多人對于未知全貌的神秘事務都有著浪漫的向往,甚至自詡自已為浪漫主義。然而我們往往只是認識到了它神奇與偉大的一面,但當人們真正踏上了解它的旅程時,浪漫的濾鏡被打碎,對其的向往與遐想也消失了,但三毛不是這樣的。這片沙漠雖然條件不好,糟心事不少,甚至有的人也不太友好,但三毛依舊能快樂的生活在這里,捕捉生活中的溫暖與趣事兒,她認真的體驗沙漠上的生活,絲毫沒有因為物質上的困難而放棄。她說:“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里,就是精神的文明。”她真的是一個特別勇敢的人!網評說:“與其愛她的文字,不如說是向往她的靈魂。”我想,沒有比這更貼切的形容了。
撒哈拉的文明層次,是現在的我們所難以想象的,因為缺水,三四年不洗澡,還有更為奇葩的灌腸洗浴行為,拉大便跪著拉,相機可攝取人的魂魄…文明層次的不同導致哪里還存在著許多落后到令人費解的行為,于是就出現了誰也無法理解誰的情況。如同三毛和荷西,雖說不會在撒哈拉住一輩子,但是對居住環境也是有要求的,他們購置木板,自己做家具,手工制造很多裝飾品以裝點房屋,三毛寫道:人,生下來就被分配到的階級是很難再擺脫的。我的家,對于撒哈拉威人來說,沒有一樣是必要的,而我,卻脫不開這文明的枷鎖,要四周的環境變得如從前般復雜。高階和低階文明的互通是件很難的事情,高階文明可以理解低階文明,并予以包容,但是低階文明卻永遠無法理解高階文明,那是一種無知愚昧,只要大環境不改變,低階文明就不可能逐步前進。
在荒山之夜一章中,三毛與荷西在黃昏時心血來潮,開著車到沙漠深處撿化石,但不曾想荷西陷入了沼澤,就在三毛手足無措時,三個撒哈拉人出現了,他們對三毛心起歹念,卻被冷靜的三毛成功逃脫。就在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脫困后,荷西呻吟似地問“三毛,還要化石嗎”“要。你呢?”“我更要了”。看到看到這,我覺得我的大腦好像停止運轉了,因為任我如何轉變思路也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如果是我們在經歷了這樣生死攸關的事情后,我們甚至可能選擇再也不踏足這片土地,而他們卻更加堅定了想要化石的心,這樣的堅韌、這樣的勇氣、這樣的張力、這樣的生命力,我無法用自己匱乏的語言來描述他們對我產生的沖擊,只能在內心一遍又一遍的肯定著之前看到過的所有贊美她的評價。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