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7-31 17:18:01
我們知道,每輛汽車都有若干個前進檔,同時也都會有一個倒檔。為什么要有倒檔?原因很簡單,只往前走,不一定能夠順利到達終點,有時候退一下,反倒能走得更快。其實我們的人生之路也是一樣,有進有退,方能通達。
有進有退,是人生的智慧。即使是忠義無雙的關羽,面對曹軍的重重圍困,最終也選擇了退,放下武器投降。兄長生死未卜,身負保護兄長家眷重任,暫時保全大家的性命,是為明智。韓信面對屠夫的挑釁,忍受胯下之辱是一種退,自己志在平定天下,不被一時之怒擋住人生前進的腳步,是為理智。《水滸傳》中的楊志,面對潑皮牛二的耍賴不退反進,一刀斬之,讓自己身陷囹圄,這不是勇敢,是糊涂。
有進有退,是成功的法寶。在各種談判中,對于核心利益、原則問題堅決不讓步,這是一種進。而適當地退讓,放棄一些不重要的、非原則性的條款,才能達成最后的協議。如果絲毫不退,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很可能會談判破裂,一拍兩散,白費功夫。在戰爭中,更要放眼長遠,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當年,面對胡宗南軍隊的進攻,毛澤東毅然決定主動撤離,放棄延安。兩年之后,解放軍勢如破竹,“宜將剩勇追窮寇”,直過長江,實現了“今天放棄延安,明天換來全中國”的偉大構想,也把“進”“退”之道演繹得淋漓盡致。
有進有退,是徹悟后的通透。布袋和尚詩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低頭同樣可以看到天上,后退原來正是前行。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可能忘記了為什么出發,有時候我們走得太遠,可能忘記了本來想走的路。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發現前進已非正途,嘗試著后退,說不定能豁然開朗。
我們在學習中也是如此,也要有進有退。作為學生,把最多的時間、最大的精力用來讀書做題當然是一種進,但當你感到頭昏腦脹、精力不濟時,去操場上轉轉,回床上躺會兒,看似浪費了時間,實則積蓄了力量。當你文理分科時遇到像《無問西東》中吳嶺瀾一樣的難題,不以別人的方向為進退,放棄從眾的心態,遵從自己心底的真實,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那么,我們什么時候該進,什么時候該退呢?答案是,以目標為導向。當進影響了你的最終目標,就不要再進,當退能夠幫你達成目標,就大膽地退。不管進退,都是為了目標服務。一味地高歌猛進那是莽漢,一味地退讓無度那是懦夫。只有目標明確,進退有據,方能活得通透,過得瀟灑,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