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6-06 00:19:48
【25】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適用于認識到別人的成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等。選自王安石的《題張司業詩》: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是王安石對張籍詩的品評詩,同時道出了“尋常”和“奇崛”、“容易”和“艱辛”的深刻哲理。
【26】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
意思是一句話語也不能實踐,讀萬卷書也是沒有用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選自明代周立勛的《飲酒》: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意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我愿常飲酒,不復知其余。
該聯巨大的藝術概括力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因而具有了超越特定對象的哲理意義。讀書萬卷,積累理論知識,是重要的,因為“人生處萬類 ,知識最為賢”;但是,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正在于它能夠指導自身的實踐,因此,要發揮理論知識的作用,就必須密切聯系實際,與實踐相結合。反之,如果理論脫離了實踐——“一語不能踐”,那么理論再高妙、再豐富,都是空虛的、徒勞的,它猶如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都是虛幻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萬卷徒空虛”。作者從現實批判中所凝聚成的這兩句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警策作用。
【27】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
適用于自己奮斗,自立等。原詩選自唐呂巖的《漁歌子·方契理》: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絕嗜欲,斷貪癡,莫把神明暗里欺。
【28】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適用于自己去闖蕩,發揮主觀能動性,勇敢等。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同樣適合做標題。
選自唐聶夷中《行路難》: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自從樂府詩《行路難》出現以后,世人多借此“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意”(《樂府古題要解》)。鮑照說:“男兒身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擬行路難》);李白云:“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歸去來。”唐代詩人聶夷中卻不這樣認識。他在《行路難》中唱道:“莫言行路難,……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這兩句詩意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事在人為”“沒有走不通的路”的意思。將其視為格言、警語也能講得過去。格言飽含哲理。《易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命運不通稱之為“窮”。窮則思變,要干,要突破。這不就是聶夷中詩的絕好注腳嗎? 要干,要有出路 ,“全在人”。“全在人”三字,重如千鈞。人是“出處”“路通塞”的前提,“全”是關鍵。一個“全”字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人間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被勇于攀登的英雄好漢踩在腳下,即使是窮途末路,只要艱難地走下去,莫聽“行路難,歸去來”的呼喚,就會有出處,就會成為坦途。只有那些懦夫才在岔道口徘徊不前,感到路難行,去不得,途不通。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