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9-09 20:23:56
借代
1、定義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并且要讓文義通順。并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2、作用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里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3、運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
用魚鱗代替魚。
【第二種】特征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是標志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例如: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魯迅《故鄉》)
借細腳伶仃的“圓規”來代替身形極瘦的楊二嫂。
【第三種】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第四種】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第五種】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
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斗的人們。
【第六種】以結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著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現笑話或令人發笑的東西。以“捧腹”的結果代之“笑話”等令人發笑的原因。
【第七種】形象代本體
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5夸張
1、定義
夸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2、種類
夸張可分為三類,即擴大夸張,縮小夸張,超前夸張。
【第一類】擴大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第二類】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夸張形式。
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第三類】超前夸張: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
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
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3、夸張的作用
【作用一】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作用二】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作用三】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4、注意事項。
【第一】夸張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生活的根據。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不要無緣無故地故作夸張。夸張與浮夸有著嚴格區別,浮夸是違背客觀事實,說假話,必須堅決反對;夸張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一種修辭方式。夸張的真實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實,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夸張的奧妙在于不似真實,又勝似真實。下面的例句就沒有現實基礎,屬于浮夸:
我們的大河網猶如另一個地球社會,日夜運行著,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系內,太陽系又多出一個行星世界。
同志們,你來看,我們力量大如天。腳下地球當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講到她受到的痛苦時,眼淚就像自來水管似的噴射出來。”這句的夸張有失真實。
【第二】夸張不能和事實距離過近,否則會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夸張。
【第三】夸張要注意文體特征,如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張,以免歪曲事實。
6通感
1、定義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仿佛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2、技巧的運用
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筑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其實古詩文中也有,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阿房宮賦》中的“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里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