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3-07-29 16:38:23
問答題技巧一
觀點一:主觀題的答題思路
1、一般思路:讀題→審題(審設問、審主體、審材料)→聯(lián)想(教材知識、時政知識)→撰寫提綱-→答案要點(教材語言、材料語言、時政語言)
2、審題要求:
(1)審設問:一是明確題目考查的知識范圍和考查意圖,正確聯(lián)想相關知識,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認識;二是明確設問的指向性和規(guī)定性,分清題干要求答題的類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樣體現(xiàn))。
(2)審主體:明確主體有幾個,不同主體的言論和行為各是什么——從解讀設問和材料中獲取。
(3)審材料:獲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子。
一是為了正確聯(lián)想相關知識,二是進一步明確答題的主體,不同主體的言論和行為各是什么;三是關鍵的句子要作為“材料語言”寫入答案要點中。審材料實質上就是為了進一步證實“審設問和審主體的正確與否。
3、答題要求:
(1)聯(lián)想相關知識:通過審設問明確要考查的知識點或知識范圍,然后通過審材料,確定要調動和運用哪一個,或哪幾個知識點。
(2)擬寫提綱:通過審題,明確了答題的類別、設問的主體,以及考查的知識范圍和題意后,在草稿紙上擬寫提綱,不求寫出每個要點的完整意思,只求寫出提示性的字或詞,然后依據(jù)提綱逐條寫出答案要點。
(3)組織答案要點:整個答案必須是教材語言、材料語言、時政語言的有機結合,但每個答案要點不強求三種語言結合,可以是一種語言,也可以兩種語言的結合。
A.主觀題審題過程要注意“六部曲”:
a、看:看設問。看設問的范圍(法律、國情);角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b、抓:抓住材料的關鍵詞、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詞語頻率法”來抓。
C、領:領悟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考什么知識原理。
d、聯(lián):緊扣題目的材料聯(lián)系相應的教材術語和時政術語。
e、列:列出答題綱要,即把相關題目設問所要求的材料知識、教材知識,時政知識等按先后列出要點。
f、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學性。倒推重審題,注意題分值(看分作答)
B.主觀題答案組織要注意“六個化”:
a、解題過程程序化:每答一題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來進行;
b、答案組織要點化:每個要點自成一點,自成一理;
c、答案表述術語化:采用教材政治術語或時政精辟術語;
d、答案結構邏輯化:各要點之間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觀、宏觀等邏輯關系;
e、答案編寫完整化:聯(lián)系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最新觀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答題而爭取加分(內在美);
f、字跡書寫整潔化:要注意改卷老師的心理,以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問答題技巧二
意義類
觀點一:主觀題答題對策
1.根據(jù)主題分析意義。即分析設問中的事件或措施對誰有意義;
2.尋找角度分析意義。即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意義;
3.回歸教材分析意義。即把試題與課本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尋找思路;
4.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微觀到宏觀、由直接到間接的原則。
觀點二:談作用、影響、意義
意義型的設問有“積極影響”“經(jīng)濟、政治意義”“意義”等。
基本思路:“意義型”主要是針對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義來設問,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首先要明確有經(jīng)濟意義、政治意義、社會意義。還有對個人、國家、社會的意義。
答案要點要緊緊結合所學的知識點和題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關鍵句),有些題目作答時必須結合黨和國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及從現(xiàn)實意義角度考慮。這類題目可以套用“有利于.....”“體現(xiàn)了........的需要”“促進......”“推動……”等。
問答題技法三
觀點一:為什么(原因)類
【題型特點】:此類一般設問以“為什么說”,“為什么要”等形式呈現(xiàn)。
【解題技巧】:初中道德與法治一般按照“必要性+重要性+意義”作答。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jù),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直接到間接,先經(jīng)濟后政治有次序、有條理展開說明。
【特別提醒】:
“必要性”:存在××問題。
“重要性”:事關××利益,關系我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
“意義”:三個有利于=①維護××合法權益;②體現(xiàn)××國策、戰(zhàn)略、方略、宗旨、思想、發(fā)展觀;③穩(wěn)定和諧,公平正義。
A.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危害=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民族)。
B.若是問“發(fā)生××的原因”,則“發(fā)生原因=內因(個人)+外因(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經(jīng)營者)”。
C.取得成就的原因=黨的領導+國策、戰(zhàn)略、方略、宗旨、思想、發(fā)展觀+艱苦奮斗精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觀點二:簡要說明......這樣做的道理?為什么要樣做(說)?(理由)
解題方法: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jù)、意義(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間接、有秩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基本思路:是什么?為什么? (一般答題時側重于為什么)
①是什么——材料中 的具體做法(多用于進行設問轉移);
②為什么——原因+意義或不這樣做的危害。
問答題技巧四
解演繹題要講骨肉相連:
演繹題是近年來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材料分析題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題型,之所以稱為新題型,并不是說以前沒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現(xiàn),大多是作為高考題型。演繹題,實際上是相對于歸納型材料題而言的。歸納型材料題,往往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根據(jù)材料信息得出結論。與此相反,演繹型材料題則是在設問中先呈現(xiàn)觀點或結論,然后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說明材料體現(xiàn)的觀點,即說明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演繹題在設問中最明顯的標志是“如何體現(xiàn)”、如何反映”“怎樣得出”等字眼。此類題型的設計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試中失分較多的主觀題之一,特別是在沒有經(jīng)過相關訓練的情況下表現(xiàn)尤為明顯,學生不是答不中要點、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實際上,此類題型盡管“形散”(材料的選取越來越多樣化、新穎化),但“神”不散(答題的規(guī)律和套路不變),只要認識這種題型的設計思路,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通常情況下,包括演繹題在內的思想品德主觀題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設計,即先明確要考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整合。這樣,材料的選擇帶有明確的方向性,也就使大多數(shù)呈現(xiàn)的材料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識點,只不過有的材料對知識點的呈現(xiàn)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不易察覺。所以,告訴學生所給材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解決主觀題的一個突破口。
在實際教學中,我還發(fā)現(xiàn),如果單純用方法說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類型問題時,學生又忘得一干二凈了,而重新“炒冷飯”,學生能真正聽進去的內容也不多。這也是有的老師經(jīng)常抱怨“明明講了n次的題型,怎么一轉眼就忘了”的原因所在。因此,解題方法除了要講究科學性之外,還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讓學生不容易忘記,最好能起到“一兩撥千金”的效果,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融科學性與趣味性于一體,促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
“骨肉相連”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解決演繹題的方法,實施下來,效果不錯,不僅使學生深刻領會到演繹題的解題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飯”的無奈,生動形象,簡單易記。所謂“骨”,就是指題目所給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句,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區(qū)別于題目所給的其他材料,因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紹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擾性的;而“肉”是指設問中所要體現(xiàn)的觀點或內容。嚴格來講,演繹題必須有“骨”有“肉”,要“骨肉相連”,有“骨”無“肉”或者有“肉”無“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說,只有材料呈現(xiàn)而沒有觀點說明,或者只有觀點說明而無材料輔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將材料和觀點對應才行。
具體到解題步驟,我歸納為三步:
第一步,知“肉”即首先讓學生在課本中找出設問所體現(xiàn)的內容(這是相對于開卷考試而言的,而對于閉卷考試,則要求學生首先知曉設問所體現(xiàn)的觀點的具體內容),即上文所說的“肉”;第二步,取“骨”即要找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中心句,必要時還要對所給材料進行梳理、概括;第三步,“骨肉相連”即要將取好的“骨”與沒問中的“肉”進行比對和聯(lián)系,使“骨肉相連”,從而使材料能夠體現(xiàn)并反映觀點,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問答題技法五
觀點一:看法、認識、啟示類題型的解題技巧
題型特點:看法、認識、啟示類題型往往通過一個(或幾個)案例、一組(或幾組)數(shù)據(jù)、一段(或幾段)材料的展現(xiàn),重點考查學生能否從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體會,受到啟迪。
設問方式:
①“這給我們什么啟示、啟發(fā)”;
②"談談你的看法、體會、認識”;
③“你從中悟出什么道理”;
④“如何認......如何看待;
⑤“如何分析這一現(xiàn)象”等等。
例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云以其對“炭/炭復合材料”發(fā)明的杰出貢獻,榮獲了連續(xù)6年空缺的國家科學技術發(fā)明一等獎。這個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節(jié)假日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當實驗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時,他不退縮。在科研經(jīng)費有限和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他從心里迸發(fā)出一個誓言:“中國人不僅應自行研發(fā)新產(chǎn)品,而且在技術上要爭第一。”凝聚20年的心血,中國飛機依賴進口剎車片才能“落地”的歷史被改寫。
(1)請你列舉黃伯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兩個表現(xiàn)。
(2)請你談談對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認識。
(3)你打算怎樣用實際行動向黃伯云學習?
解題思路:理解、認識、啟示類的題目可按照“示一理一啟”的解題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點,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主要通過“讀”來完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讀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確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現(xiàn)象和問題;二是讀懂設問的指向和規(guī)定,明確設問要求回答的啟示。
2、“理”即道理(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內容”的依據(jù)、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
①依據(jù)。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的理論根據(jù)(包括路線、方針、政策、國策、戰(zhàn)略、原則、原理、法律、法規(guī)等)。
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的作用、意義、目的、目標等。
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現(xiàn)象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這件事將導致的消極后果。
3、“啟”即啟發(fā)(怎么辦)。即政府、社會、學校、公民、青少年等準備怎么做、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主要通過“提”完成。“提”就是根據(jù)所找出的現(xiàn)象或問題的原因:提出今后在這方面應該怎么做。這是解好試題的落腳點。解答時,應注意運用“應”“要”“堅持”“必須”等詞語,以體現(xiàn)答題的針對性。按照這樣的解題思路,在回答本題第一問時應注重“示”(是什么),分析黃伯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表現(xiàn);第二問注重“理"(為什么),應找出黃伯云發(fā)出自行研發(fā)新產(chǎn)品“誓言”的依據(jù):第三問從“啟”的角度談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參考答案:
(1)黃伯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表現(xiàn)在:①周末和節(jié)假日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②當實驗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時,他不退縮。③科研經(jīng)費有限和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2)從“誓言”可看出:①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②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標志,科技進步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④增強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
(3)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自己成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
①要刻苦學習,努力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養(yǎng)成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②要勇于質疑,勇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向權威挑戰(zhàn),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③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④牢記歷史使命,承擔社會責任,從祖國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成才目標。⑤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祖國興衰榮辱聯(lián)系在一起。
觀點二:認識(評價)類
[題型特點]此類題通常是材料先給出一個重大的社會現(xiàn)象,然后要求用所學的知識談談對這一現(xiàn)象的認識,常見設問有“如何認識”,“ 如何看待”“談談對某一現(xiàn)象的看法”“分析(評析)某一現(xiàn)象”等。
[解題技巧]
此類題可按照“判斷表態(tài)”——“闡述道理”“明確做法”的解題思路來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 為什么”——“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來作答。
“是什么”——即題目說(做)的是-件小事,或題目觀點是對還是錯。
“為什么——即說(做)這件事的依據(jù)、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這件事的危害性。
依據(jù)性——是說(做)這件事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的理論依據(jù);
重要性——是說(做)這件事的作用、意義、目的、目標等;
必要性——是說(做)這件事當前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說(做)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觀條件,使做這件事成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這件事將會導致怎樣的消極后果。
“怎么辦”——即黨、國家、公民、企業(yè)、消費者、個人等準備怎樣做此事,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
觀點三:啟示類
[題型特點]一般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為背景,要求談談該事例、事件的啟示,如“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等,重點考查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強調回答問題要有針對性。
[解題技巧]回答此類題目,一般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材料說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們應該怎么辦。一般情況下,偏重于回答“怎么辦”,答案一般寫明知識點,做到觀點材料的結合即可,不必詳細展開去分析。
問答題技法六
啟示(告訴...道理、體現(xiàn)了哪些觀點)、警示等。
基本思路: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或“談談你的體會”,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等,重點是考查考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體會,受到啟迪。這類問題的解答對策是:啟示是從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而警示則側重于從反方面行為中認識其危害并應吸取的教訓,其語言表述多為“應.....”,有部分題目需要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回答出怎樣學習好的或摒棄壞的(針對材料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應怎么做? )。
問答題技法七
【題型特點】:一般由“標題、圖表(常見有表格式、坐標式、餅狀式、柱狀式、曲線式)、注釋”三部分組成。
【特別提醒】:先審設問,后審材料。審圖表要注意:
(1)看標題。標題直接反映了圖表的主題或中心。
(2)要“三比”,從對比中發(fā)現(xiàn)問題、變化、差距:
A.橫向比。就是把圖表中的同一橫欄的數(shù)字作比較,橫向比較說明差距(拉大或縮小)。
B.縱向比。就是把圖表中同一縱向欄目的數(shù)字進行比較,,縱向比較說明變化(增長或減少)。
C.綜合比。把橫向比和縱向比的數(shù)字綜合起來比較、考慮,概括出整個圖表所反映出來的中心內容。
(3)看注釋。解釋性備注是對圖表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jù),補充性備注則是組織答案不可缺少的來源之一。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