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1-27 19:45:55
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
【知識梳理】
知識點一: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
歷史時期 | 名稱 | 時間(年) | 地點 | 意義或歷史作用 |
黨的創建時期 | 中共一大 | 1921 | 上海 |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
中共二大 | 1922 | 上海 | 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 |
中共三大 | 1923 | 廣州 | 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 |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 八七會議 | 1927 | 漢口 | 是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
古田會議 | 1929 | 福建上杭縣古田 | 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 |
遵義會議 | 1935 | 遵義 | 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 |
抗日戰爭時期 | 中共七大 | 1945 | 延安 | 為爭取搞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
新中國成立后 | 中共八大 | 1956 | 北京 | 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1978 | 北京 |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此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 |
中共十二大 | 1982 | 北京 | 從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 |
中共十三大 | 1987 | 北京 | 正確分析了中國國情后,指出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 |
中共十四大 | 1992 | 北京 | 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還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 |
中共十五大 | 1997 | 北京 | 這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它為我國在二十一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吹響了號角。 | |
中共十六大 | 2002 | 北京 | 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 |
中共十七大 | 2007 | 北京 | 這次大會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奮斗目標做了部署。 | |
中共十八大 | 2012 | 北京 | 大會一致同意在黨章中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大會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
中共十九大 | 2017 | 北京 | 會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論斷;大會認為,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
知識點二:人民軍隊建設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不同時期具有時代特點的名稱
歷史階段 | 具體時間 | 軍隊名稱 |
土地革命時期 | 1927—1937 | 中國工農革命軍或中國工農紅軍 |
抗日戰爭時期 | 1937—1945 | 八路軍和新四軍 |
解放戰爭時期 | 1945—1949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抗美援朝時期 | 1950—1953 | 中國人民志愿軍 |
(二)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勝利的代表性戰役
①抗日戰爭時期: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
②人民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
③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上甘嶺戰役。.
(三)鋼鐵長城
1.陸、海、空軍的建設
(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2)海軍
①部隊建設:A:第一支海軍部隊: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B:三大艦隊: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②裝備建設: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后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
③兵種建設:A: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B: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3)空軍:①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空軍剛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②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
2.導彈部隊的發展
(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
(2)任務:是中 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
3.新時代強軍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強軍改革:調整組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成立了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
(3)指揮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
知識點三:探索與失誤
(一)新中國成立前
1、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工人運動失敗后,認識到中國人民面對的敵人十分強大,單靠工人階級單槍匹馬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必須走聯合的道路,實現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
2、大革命失敗后,認識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建立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建立革命武裝,開展獨立的武裝斗爭;
3、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失利后,認識到俄國的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4、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途中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留了紅軍,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二)新中國成立后
1、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2、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從此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成功的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論界針對“兩個凡是”的觀點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
(3)內容
①思想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②政治上: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4)意義
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2、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過程
①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②十三大:鄧小平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③鄧小平南方談話:992年初。
④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⑤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2)地位: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確立:2017年,中共十九大,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2)內容:①定位: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
②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③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④歷史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中國夢宏偉藍圖
①提出:2012年11月,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②基本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③實現途徑: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④“兩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4)“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①具體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②深遠影響: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5)新發展理念
①提出: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②意義:關系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知識點四: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
“三農”指農業、農民、農村。農業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指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指小城鎮建設。
(一)新中國農業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發展開辟了道路)。
2、1956年的農業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了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在各歷史時期的土地(農村)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廢除農民借地主、富農的債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
2、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國初期
1950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4、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政府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運動,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依據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中央開始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加強農業生產。
6、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核心素養】
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2、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要立足本國國情,不能急于求成。
3.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
4、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
5、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取得建設的成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