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1895—1977年),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費赴法留學,先后進了里昂中法大學和國立美專,與徐悲鴻同學,1923年又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潘玉良的作品陳列于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意大利政府美術獎金。1929年,潘玉良歸國后,曾任上海美專及上海藝大西洋畫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多次參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國畫展。曾為張大千雕塑頭像,又作王濟遠像等。潘女士為東方考入意大利羅馬皇家畫院之第一人。
潘玉良是我國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畫家,曾兩次遠渡重洋,在巴黎從事藝術活動達50多個春秋。她的油畫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線條互相依存,用筆俊逸灑脫,氣韻生動,賦色濃艷,雍容華貴,別有趣味。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藝術作品,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傳奇身世
潘玉良,原名楊秀清,又名張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蘇揚州。她出生那年,父親病故,8歲時母親又撒手人寰。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
在妓院4年之中,因拒絕接客,逃跑10次,毀容上吊數回,幸虧遇到蕪湖鹽督潘贊化多次相救,并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
潘贊化,早年畢業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是同盟會會員。1913年和張玉良結成伉儷,張改姓潘,證婚人是陳獨秀。
婚后夫婦二人住在上海,潘玉良求知欲和上進心很強,潘贊化特請了一位老師教玉良讀書,玉良天性對色彩敏感,喜歡畫畫。1918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后,玉良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勤奮刻苦,成績優異,經常受到教師和校長劉海粟的激勵。潘玉良自己說:“不止一次地從夢中笑醒。”因此,玉良也受到一些人的妒恨,一時間流言蜚語,漫天飛舞。
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持玉良。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渡重洋,同行的還有蘇雪林、林寶權、羅振英、楊潤余等13名女生,在“法華教育會”安排下,離開上海港口駛向遙遠的歐洲。
學成報國
潘玉良先到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習法文,兩個月后考進里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兩年后畢業。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師從達仰·西蒙,與徐悲鴻師出同門。1925年參加意大利美術展覽獲獎章和5000里拉的獎金。
1928年冬季,潘玉良學成歸國,受聘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系主任。年底舉辦回國后第一次畫展,中華書局(微博)還出版了一本《潘玉良畫冊》,其中《壯士頭像》被當時的外交部部長以1000銀元收購,轟動一時。抗戰期間,潘玉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當時美術界義展義賣活動,發表講話,譴責一些“知名人士”遠離現實話多畫少。結果受到一些無恥之徒誹謗攻擊“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等等讒言污語。玉良不為所動,她以加倍的努力投身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她創作油畫“白菊”,寄托自己對藝術,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重渡西洋
1937 年,潘玉良為參加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和舉辦自己的畫展,再次赴歐,此后就客居巴黎40多年。今年60多歲的旅法畫家賀慕群告訴筆者:“僑居巴黎后我和潘玉良常有來往,在藝術上和生活上都曾得到她的指導和幫助。潘玉良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樂于助人。她常留短發,喜喝酒,不拘細節,說話時聲音很大,氣勢不讓須眉,頗有男子氣度。晚年時住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條小街,她住在頂樓,住房兼畫室,生活清苦,但是勤于作畫,有時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畫,一天都不出來。1954年,法國曾拍過一部記錄片《蒙巴拿斯人》,介紹這個地區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的一個東方人。”
潘玉良還參加過法國的51屆、55屆、56屆“法國獨立沙龍展”,油畫《裸女》參加1946年“秋季沙龍展”、聯合國舉辦的“現代國際藝術展”,并且在美國、英國、意大利、希臘等國巡展。榮獲過“法國國家金質獎章”、“巴黎大學多爾烈獎”、“法國藝術家協會鼓勵獎”、“比利時布魯塞爾銀獎”等等。玉良除油畫之外,創作了雕塑《格魯賽頭像》、《蒙德梭魯頭像》,分別為巴黎尚拿士奇博物館和法國國立教育學院收藏。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