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5-17 16:00:44
⑴時間:1919年5月4日。
⑵原因(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⑶過程:①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聚會,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陳獨秀、李大釗領導這場學生運動,愛國浪潮席卷全國。北洋軍閥政府逮捕學生,鎮壓學生愛國運動。
②發展擴大:6月初,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主力由學生轉向工人。
③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撤銷三個賣國賊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⑷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⑸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其中愛國主義精神又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或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⑹青年學生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是青年運動的旗幟,青年一代要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勤于學習,發揚五四先驅所倡導的科學精神。要善于創造,不斷開拓,甘于奉獻,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無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犯的命運?
當時中國綜合國力仍然很弱;北洋軍閥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帝國主義列強在華仍有許多特權;中國的社會性質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⑻結論:"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共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