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5-05 21:36:02
甲午中日戰爭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中國進一步被帝國主義所控制。《馬關條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設工廠,帝國主義利用在中國的特權,掠奪廉價而豐富的原料,剝削中國勞動力,免去一切稅收,霸占中國市場,把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家庭副業逼上破產的道路,壓制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各自強占中國領土,用租借地、勢力范圍等方式分割中國。清政府對敗于日本非常不甘心,于是在外交上采取了聯俄反日的重大行動。但是俄國并不是一個要與中國結盟的對象,聯俄恰恰是"引狼入室",遺害無窮。
《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完全由過去的盲目排外變為徹底投降,實際上成了各國在華維護其特權的代理人。這期間,帝國主義列強還在中國培養自己的勢力,也為后來的軍閥割據形成奠定了基礎。嚴格說來,這一時期清政府已無外交可談了。
2.北洋軍閥政府與西方列強的關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帝國主義立即扶植袁世凱上臺,奪取辛亥革命勝利成果。但袁世凱的賣國的復辟帝制活動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護國運動的爆發,破滅了袁世凱的帝制夢。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失去了控制中國的總工具,于是各自尋找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擴張侵略勢力,造成軍閥割據和連年混戰的局面,這時北洋軍閥分成直、皖、奉三系。另外還有割據幾省或某一省的大小軍閥,他們都有帝國主義作后臺,為了爭權奪利,造成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毛澤東指出:"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反映著帝國主義的矛盾和斗爭"。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