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 作者:中考網編輯整合 2015-10-30 14:16:13
喪鐘為誰而鳴
《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說道:忘記屠殺就是第二次屠殺。
近年來,文藝工作中出現竭力回避歷史真相的做法。針對抗日戰爭,各種編劇沉迷于雜耍式的戲說與“無厘頭”的演義之中,只追求以輕松的劇集刺激人們的感官。而我們身邊的民眾呢?從不久前網上曝光的各種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零食遍地,“耶”字合留念的照片看,似乎所有人都參與了這場鬧劇。
我們中國人,在積極參與別國歷史追悼的同時,卻單單忘了自己。其實究竟該如何對待這段歷史,波蘭人早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波蘭導演蘇德,以為秉承著黑暗宿命的大師,以一部《鋼琴家》向世人展示了波蘭人的態度:二戰后的波蘭,餓殍遍野,人民流離失所。當鋼琴家擺脫命運的桎梏,手掌生殺大權時,面對曾經的儈子手,他選擇了原諒。陽光繼續籠罩在波蘭的土地之上,給予這苦難的人們心靈的救贖。在主人公傷痛的記憶上,我卻看到了一朵花的影子。
原諒,但不遺忘才應該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如果我們對歷史和記憶不掉過頭去,不從苦難的記憶一下子掉入享樂的漩渦,不為狹隘的個人或民族記憶的束縛,而是著眼于整個人類、人類的未來——這不是要獲得稱頌,而是要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才是真正為人類命運盡了責。千萬別以為原諒是建立在對歷史的背叛或寬容之上,我們永遠無法忘記,戰爭中,每個中國人的生命是如何被蔑視、踐踏、毀滅,而是為了在墮落最深的地方尋找靈魂為了尊重有人性、有渴望的生命,是從人類最高價值觀上,也是出于本心。悲痛,需要時間。每個布滿灰塵的面孔背后都有一個靈魂,千秋萬載,華夏土地早已千溝萬壑。但只有深刻反省自己以原諒但不遺忘的態度正視歷史,我們才能看清自己。幸運的是,無論是華沙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還是俄羅斯的蘇維埃紅軍紀念日,每個國家都在為歷史追思,反省。
同樣的,我們也應從別國的虔誠中,照出了自己的淺薄;從別國的敬畏中,找出了自己的狹隘。槍聲已經息去,警鐘任需長鳴,也許歷史的妙處就在于此,它不僅可以是關于過去的訴說,也可以是關于現在和未來預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