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4-03-13 10:57:18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二、補充資料
康有為關于“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這句話的解釋: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據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顧生民而興哀也。”
(節選自《〈禮運〉注》)
〔注〕“據亂”“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說法,康有為借用它來說明歷史進化是從據亂世經升平世(即“小康”社會)到達太平世(即“大同”社會)。“大同”是孔子理想社會的終極目標。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