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文/小棉 漫畫/張馳 2010-07-08 10:28:55
下面的場景在每個家庭里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家長用命令的口氣說:“別看了,趕緊寫作業去。”孩子卻不情愿地賴在電視機前想多看兩眼;“多吃菜,對身體好。”可孩子依然對肉情有獨鐘;“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出路。”苦口婆心的勸說換來的卻是孩子不耐煩的表情。“說了多少遍,他為什么就是不聽呢?”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通常,家長們會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就應該全盤接受,卻從不考慮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教育觀念有問題。
“以前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覺得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可是當我學習了家庭教育的知識后,我覺得很多地方是自己做得不好。”在一次家長沙龍會上,家住河北區的孫先生在談到教育女兒的體會時這樣說。
和大多數的家長一樣,孫先生總想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女兒,讓她少走彎路,可是說了很多遍她都不聽,給她講道理她聽是聽了,就是不執行。為此,他沒少跟女兒發火。后來通過看書和不斷地反思,孫先生總結女兒不按照自己說的做,是因為自己總講大道理,太空洞,孩子沒有感受當然就難以接受。比如運動,孫先生這些年一直堅持晨練,并嘗到了運動帶來的好處,因為女兒有便秘的習慣,所以,他讓女兒也多運動,可女兒就是不執行。在無數次的勸說無效后,孫先生就想通過女兒喜歡的某種東西來引導她。女兒有一只兔子養在家里,剛上大一的她每周都打電話囑咐父母照顧好小兔子,有一次,孫先生給女兒發了一封郵件,說由于自己的疏忽,導致小兔子也便秘了,他給兔子喝蜂蜜水,喂它吃水果和蔬菜,還讓它每天都出籠活動活動,結果兔子很快就好了。現在,如果一天不放它出來活動,它就粗暴地又抓又咬籠子。
孫先生的郵件起到了效果,女兒開始運動了,經常出去跑步,以前不打羽毛球,現在也開始打了。“后來我告訴女兒這是我編的故事,女兒也樂了,但是我相信,這種方式遠比說教有用的多,更容易讓她接受。”
父母不要總是以命令的口氣說話,然后靠不停地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聽話,家長不能強迫孩子,要尊重孩子。咱們大人也一樣,不喜歡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更不喜歡別人命令自己做事情。”孫先生說,“要讓孩子認為每件事情都是他自己決定的。”孫先生的女兒從初三到高三幾乎每天都上網,高考也沒斷過,家里買電腦之前開了一個家庭會——上網可以,但是每天不能超過半個小時。有時女兒會超過半個小時,這時孫先生會到書房溜一圈,也不說話,等過兩三分鐘再進書房時,女兒已經關機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如果我說‘都四十分鐘了,趕緊關’,孩子就會有抵觸心理。等幾分鐘讓她自己關,說明她是守規定的。偶爾超幾分鐘很正常,只要她不過分就行。”“再比如看電視,我會采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我不會沖孩子說,‘都看了半小時了,趕緊寫作業去。’本來她也想去寫作業,結果家長這么一說,她反倒不愿意去了。我會說,‘閨女,咱們看電視是不是眼睛太累了,歇會兒吧。’”
“我現在很少說教了。在網上看到對她有用的東西我就整理好發給她,但是我不下結論,只告訴她這篇文章不錯。她也給我推薦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還給我寄來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很高興。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我希望我的角色是扶持者,而不是一位嘮叨專制的父親。”孫先生說。
教育專家指出,反復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養成“心理惰性”,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最終當再次出現相同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甚至消失。當父母總是說一件事兒而孩子又不理會的情況下,父母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無論是語言還是情緒,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孩子本能地就想逃避,這就是父母為什么說孩子總是聽不見他們的話。既然說了好多遍都沒有效果,家長就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說話的時機不對,孩子情緒正低落的時候,家長說話肯定聽不進去;態度不對,對孩子橫加指責,孩子肯定接受不了。還有一點家長要意識到,孩子不聽話,不是現在的問題,是一點點地積累的。所以,當孩子把您的話當作耳旁風時,做家長的就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文/小棉 漫畫/張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