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2 14:54:49
摘要:首先,來說說新聞中心。這是我們到楊凌后最先報到的地方。在這里,由于記者人數甚多,我也發生了一段記者證失而復得的故事。農高會期間,這里就是記者們的戰場,是新聞出爐的地方,中心的一百多…… |
陜西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全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這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5屆。而本屆農高會的主題為:科技引領,創業推動,現代農業。此間召開的楊凌現代農業高端論壇通過主題報告、互動交流的方式,探尋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創新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農業。
這是記者第一次去楊凌,去報道農高會,從西安出發,車行一個小時,就來到了將在這呆上5天的地方。剛來的第二天,寒潮就不期而至,冷颼颼的天氣給農高會也增添了幾絲寒意。幾天下來,記者感受到這里的氣候比西安干得多,周圍的一些朋友都說嘴唇都干裂了,甚至有的人身上干的起了皮屑。但是,這一切絲毫沒有損傷到記者感受楊凌人民的熱情,感受農高會這一農業科技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
首先,來說說新聞中心。這是我們到楊凌后最先報到的地方。在這里,由于記者人數甚多,我也發生了一段記者證失而復得的故事。農高會期間,這里就是記者們的戰場,是新聞出爐的地方,中心的一百多臺電腦就是我們手中的武器,當記者們的手指在鍵盤上馳騁的時候,一條條、一篇篇的新聞報道也隨著百兆光纖奔向每位讀者、觀眾眼前。在這里,記者忙碌、勤奮的身影隨處可見,吃著泡面、啃著餅干代替本可以在賓館享用的豐盛自助餐,全為了能讓農高會的報道在最快時間發布出來。
其次,在農高會眾多會議中,最實在、最生動、最讓我印象的當屬中外農民創業論壇。各國農民介紹著世界發達國家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管理經驗,講述他們各自奮斗創業的歷程與體會。在參加論壇的中國農民代表當中,既有依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的成功代表,也有出生于不同時代、接受不同教育但同樣成績斐然的優秀村官代表,更有農民自主創業的典型和引領區域產業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未來中國農村的雛形,看到了現代新型農民對“三農”問題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嘗試。同時,他們講述的各自創業奮斗的真實歷程與源于實踐的深刻感悟,不僅真實可信、鮮活生動,而且更易于群眾接受和學習,因而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
本屆農高會在規模上再創新高。據統計,有4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與代表150萬人次前來參會參展,參會記者人數也達到了500多人。
為此,農高會組委會安排了4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這些無名的英雄在他們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農高會的成功舉辦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此外,除了這些學生志愿者,還有一批每天開著車,輾轉于酒店和會場的“司機師傅”。他們是組委會安排專門接送記者的車隊,據說有200輛。每天早上6點多就等候在酒店門口,而平時則是隨時聽候“差遣”,為記者們的出入、采訪提供了便利。這些貼心的安排、周到的服務,都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楊凌人同心竭力辦好農高會的熱情和決心。
而說到農高會,最少不了的當然是農民群眾了。每年一次的農高會,既是楊凌的節日,又是全國數億農民的盛宴。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民齊聚楊凌,楊凌大街上,記者見到最多的就是農民朋友們歡欣的笑臉。大家像是約好了似的,一大早兒就三五成群趕往農高會的展館。在采訪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他們早已不是我印象里那群面朝黃土背朝地、兩耳不聞天下事,只管埋頭種地的農民,他們積極學習,勇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并嘗試用它們來改善目前的生產狀況。
同時,他們也關心國家政治、政策。對于國家制定的惠農政策,他們拍手叫好;而對于有些政策不能顧及或落實,他們也表示理解社會現狀、國家情況。他們說,我來農高會是想來感受現代農業的,了解國內外農業的先進技術;他們說,我來農高會是為了家里那五畝果園,來咨詢專家怎么除蟲害的等等。來自四面八方的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懷著不同的目的,但都因為這一盛宴——農高會,齊聚到了楊凌,這是楊凌的光榮,也是農民們的歡欣。而作為這次盛會的參與報道者之一,也同樣是我的榮幸。
在楊凌的五天匆匆過去了,我把這些天的所見所聞都寫進了我的報道,但留下更多的是不能言語的感恩,感謝楊凌為廣大農民和廣大的參與者、報道者都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平臺,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感受農業先進技術所帶來的視覺和心靈的沖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